中國廣大的食文化下,是一個無法細劃菜系的美食國度,種種的祕密就在廚房內,廚房擁有著諸多未見的細節,烹調、刀工、火侯、調味等,催生了中國美食多元化的面貌。調理食材的器皿,和火侯的掌控,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尼西鄉的黑陶,便是陶製廚具的最佳寫照,也成為了中國廚房內重要的烹調器皿。中國發展了諸多烹調方式,無論蒸、炒、煮、炸...等,加上完美的刀工,食材上的調味及香料的運用,完整地凸顯出食材最天然的滋味。
第六集─五味的調和
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此五味,說明了中國食文化下,種種決定味蕾的調味,也決定了主掌味蕾而催生的調味料。醋的製造過程繁瑣,一種酸而引發食慾的感覺,經過糖化、發酵、脂化種種過程,添加於食材上,才有法吃出食材最正宗的美味。帶來甜味的糖,帶給了食材調味上的變化,燻鴨及醬排骨,甚或是無錫菜,糖帶來了一種幸福的滋味,那是甜。苦是一種特殊的感受,但不吃苦便無法像中國菜色,陳皮的苦味,不苦反而是去了滋味,純苦感受不出其重要性,苦這樣的滋味,需要其他味道的相伴,才能更加強他的苦,苦的恰當,苦的適得其所。辣是中國食文化上,對味道上添加刺激性的一種味蕾,四川麻婆豆腐最能表現辣而麻,留一把汗,渾身辣的清涼。最後的鹹,是中國菜色不可或缺的味道,少此一味,就沒了中國菜,更沒有了中國食文化。五味的調和,重點在於食材得鮮,鮮的得宜,食味而揚,食出真正的中國味。
第七集─我們的田野
田野給了中國人食的分野,靠山的吃山,而靠海的吃海,因地方而改變了吃的特色,形塑出中國美食的多元化。鄉村的稻田帶來了溫飽的滋味,更利用一片片的稻海,帶來了生活的希望。靠海捕魚的生活寫照,引出以海鮮為食物主軸的區域,在這裡的人民皆是海的子民,更引領了中國整體對海鮮的熱愛,鮑魚、海膽、扇貝、大閘蟹,勾勒出令人受不了的鮮美滋味。垛田的特殊種植模式,天然卻更使食材茁壯,豐富了種植者的心,更使食客的味類滋潤萬分。高原寒天動地的生態,產出了青稞,更發展了特殊的食用方式,大自然的給予,眷養了萬數的人民,在寒天動地享受美食溫飽。城市化下,屋頂更成了特殊的菜園,也帶來了敦親睦鄰的特殊城市寫照。就在此看,我們的田野帶來屬於我們的生活文化。
若感七集不夠,若感只闡述中國食文化,您可以考慮買書,書中撰寫了許多關於台灣美食的寫照,寫下屬於台灣人的美食回憶與主流文化,鹽沁虱目魚、飛天筍、吃餃子、羅山豆腐、烏魚子、白斬雞、佛跳牆、牛肉麵、大閘蟹等,這些伴隨我們生活的美食,談的是台灣的美食文化,更告訴我們,美食不分土地大小,不分國家大小,美食是一種無國界的共通語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